要了解一座城市的风骨,先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建筑。
它们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什么样的建筑孕育着什么样的民风,在相互哺育中滋长。没了胡同,老北京再也听不到鸽哨的声音;没了弄堂和从窗户一伸筷子便可以夹到别人家碗里红烧肉的亲密,老上海便没了“闹猛”(上海语中的热闹之意)……但是城市要生长、舒展筋骨、承载新来的移民、容纳新生的文化,那么现代和记忆如何交汇?在这种记忆的交汇中,商业地产又是如何成为城市的名片,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群趋之若鹜的置业所在呢?
2003年,上海新天地北里荣获国际房地产界大奖——由Urban Land Institute(ULI)颁发的Award for Excellence大奖,成为首度获此国际殊荣的中国内地项目。新天地的开发不禁让人想到纽约中央公园。这是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的代表作,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全美第一个且最大的公园,还在于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将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有了中央公园,围绕其上的商业地产的价值便凸现出来。
这幕后的“设计师”便是瑞安集团。从1997年规划新天地开始,在52 公顷的土地上精雕细刻,慢工出细活。瑞安经过大量的前期投入,度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才得以回报,但回报的结果是给后人留下可兹纪念的城市名片和城市记忆,让其中的每一个物业产品都能成为金字塔尖的精品。
新天地北里保留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因为历史是无价的,设计者在设计中向历史致敬
让“废墟”变成“新天地”
在有新天地之前,上海人的记忆中这是一块叫做太平桥的地方。19世纪中叶,江浙地区人口大量涌入,逐渐在太平桥地区的法租界定居,形成了石库门建筑群。狭窄逼仄的弄堂和弄堂里家长里短的生活构成了上海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种生活形态。1996 年,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旧城列入了改造计划,瑞安集团参与重建规划,将旧城分成商业、办公、住宅、景区。1997 年末,瑞安在开发规划中一反先开发住宅再开发商业设施的做法,毅然决定先做新天地广场商业项目。
新天地商业广场分成南里和北里,新天地开发之难在这里人口高度密集,房屋老旧破败,违章建筑纵横。由于毗邻“中共一大会址”,相关建筑需要保护,周边不能建造高层建筑。新天地作为“收藏一个古董”的概念,需要对石库门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被首次引入,但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功能性改造。在对保护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以及建筑功能多方考虑后,新天地北里保留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偶有少量现代建筑,南里则以新建筑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中间相隔一条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