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成长最快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之一,章燎原一直处在危机之中,他说,“全员要关注的不是怎么去死,而是如何挖掘每一个细节短板、把短板抑制住。”
一个“传统至死”的行业
数据统计,2013年,坚果炒货行业规模企业(年产值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共有898家,主营销售收入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7%,其中利润总额达到8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3%。另外,坚果炒货规模企业的资产合计470亿元,产品出口创汇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8%。与此同时,2013年坚果炒货新开发产品的产值约为38.7亿元,占主营销售收入的3.3%。
随着人们购买力的增强、营养知识的普及,中国坚果炒货市场的销量得到快速扩张,产品种类和结构也得到明显升级,并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目前,国内干果市场一年的市场容量多达105亿元。
我国炒货类产品种类繁多,比如香瓜子、花生米、蚕豆、板栗、杏仁、腰果等上千个品种;坚果类的也存在核桃、山核桃、松子(仁)、开心果等多种主流产品。同时,坚果炒货以其物美价廉、保存期长和独特的风味等原因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上规模、有品牌的坚果炒货企业都相继走上品牌化经营道路,近十年来,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然而,目前的线下市场依然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同质化严重,品牌溢价能力差。
坚果炒货行业的产品严重同质化,其中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小,即使高端产品很多也是依靠包装和品牌力硬性拉高价格,价格差异也较小,只是厂家不同,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坚果炒货行业的产品的溢价能力较差,消费者普遍认可度不高。
其次,由于线下消费者水平的参差不齐,炒货坚果的销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进口类坚果的顾客群体逐渐提升,新年期间更为明显。平日购买进口坚果的顾客约占整体顾客群体的13%。新年期间,该比重又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口类的坚果倍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最新市场调研表明,坚果等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范围非常广,年龄跨度从15岁到65岁之间,然而实际的家庭采购决策者和购买者多数不会上网购物,他们更愿意到实体门店选购产品。不过,随着坚果类顾客的比例越来越年轻化,未来80后和90后的线上网购主力军比例会不断增加。
再次,由于炒货坚果行业的产品周期性强,销售淡旺季可谓十分明显。
坚果炒货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涉及广泛,瓜子类、坚果类、核桃类、肉类、豆类、礼品类等往往都是动辄几十上百个SKU。单举一个葵花籽为例,“恰恰”的SKU要 40多个,如此众多的产品线、众多的品类、品项缺乏详细科学的规划,造成产品生命力不强、生命周期短暂。很多产品更是昙花一现,刚上市就消失了。
最后,就炒货坚果销售方式而言,目前炒货坚果的线下销售方式比较单一。
分为商超、专卖店和流动小摊三种主要渠道,这与炒货坚果的消费人群相关——青少年、中老年和年轻女性。这些人作为主流的消费人群,比较看重味美价平的口感,方便卫生的特点,所以通常会青睐炒货专卖店或日常去商超购物时连带购买,虽然消费能力较弱,但总体消费频率很高。
其中,中老年作为家庭年货的主要采购者,通常的采购方式以方便为主,会到超市、农贸市场、炒货店、路边流动小摊等,如果作为过节送礼,通常会注重健康,追求知名品牌;基于送礼人群的购买心理,商超和专卖店,炒货坚果都会采用简洁时尚的包装,因为节日期间一次性消费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