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生病了,头痛恶心。老板表面上很关切,让她回家休息,可是又说:“你准备的那份材料很重要,如果出不来,就会耽误跟XX要钱……”尽管知道老板在夸大其词,因为即使材料准备好了,离对方付钱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为了不让老板把对方不付钱的责任推到自己头上,第二天尽管仍然很不舒服,但是丽坚持上班。
芳告诉老公,公司要组织一次集体会餐活动,要求都要参加。“单位的事就那么重要吗?比我还重要吗?不去不行?”老公说。芳解释说自己刚到这个公司,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好。但老公仍然很不高兴。最后,虽然去参加活动,芳内心非常不安,提前回家。最后,老板、老公都不满意。
弟弟又说自己没钱了,银行不停催他还信用卡。叶很生气,她已经无数次为他解难,而他的生意似乎一直没见赢利。这次她决定拒绝,但又焦虑不安。她担心弟弟还不上信用卡,会被列入银行的黑名单,可能被起诉,还可能他的生意也没法做了,他的妻子会因此和他离婚……晚上,她忽然到母亲的电话,说弟弟没从她那里拿到钱,就回老家借钱,母亲打算给他。一想到70多岁的老母亲还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叶就止不住流泪。不得以,她只好再一次借钱给弟弟。
在人际关系中,这些都带有情感勒索的性质。勒索者用明说或暗示的方式,强迫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而不顾我们的内心感受。这让双方的关系释放出一种压抑、怨恨甚至邪恶的气息。
什么是情感勒索?
美国心理医生苏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中这样定义:情感勒索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威胁和惩罚是情感勒索最明显的特征,与此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方的妥协与屈服。
任何形式的情感勒索都有一个核心的基本威胁,那就是勒索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在人际关系,我们都有对别人提过要求的经历,也都接受过别人的要求。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我们会使用一些有意识、有策略的操纵技巧。那么,要求甚至操纵与情感勒索有什么区别?苏珊·福沃德认为,从日常的操纵转变为有害的勒索,有清晰的界限——如果有人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操纵就变成了情感勒索。
在书中,她提出了情感勒索的理论模型:要求-抗拒-压力-威胁-重复。比如,在叶的例子中,弟弟提出(或暗示)借钱的要求,叶抗拒。弟弟施加压力,用回家给母亲借钱(这么做他可能是无意识的)来威胁她。叶妥协。很快,她就发现,自己又会陷入新一轮的情感勒索。
勒索者的四张面孔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描绘了勒索者的四张面孔,这对于我们认清勒索者有很大帮助。
惩罚者:他们会让我们明确知道他们的要求,以及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我们可能会承担的后果。
自我惩罚者:他们把威胁指向自己,强调如果他们不能得偿所愿就会对自己做什么。
受害者:他们是天才的责怪者和内疚的兜售者,他们会经常让我们去琢磨他们需要什么,总是认为让他们心想事成是我们的责任。
诱惑者: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找出我们的需求,然后做出一个美妙的承诺,要是我们能让他们事事顺心的话。
无论哪一种勒索者,都是利用了我们的三种最常见的情感:恐惧、责任、内疚。我经历的情感勒索,勒索者主要是惩罚者、自我惩罚者和受害者。他们之所以勒索成功,主要是利用了我的恐惧。
情感勒索中的悖论
情感勒索如此毒害人们之间的关系,给被勒索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那么,如何才能从情感勒索中解脱出来?《情感勒索》中给出了两条改变路径:一是行为路径,通过训练学习一些不同的反应模式和沟通技巧,比如非防御性沟通,与勒索者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二是情绪路径,这条路径会花费更多时间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切断旧的热键、弥补创伤,改变错误的信仰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