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一路腾飞,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如何寻找更为稳健高质的发展道路,却仍在不断求索中。
近日,马云登上了《福布斯》杂志英文版封面,《福布斯》毫不客气的用“建立在假货上的2000亿帝国”来描述这家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代表企业。而在今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网店抽检结果显示,国内网购商品正品率不足六成,其中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其实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这也再一次让国人反思,除了能“做大”,“做优”为何却如此艰难?或者,在假货横行的时代,我们更有理由思考,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工业化时代吗,道路在何方?
事实上,与马云不同的是另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以华为、格力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及中国高铁、中国核电等为代表的高精尖发展道路。一方是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经济的新贵们,一方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制造业代表企业,双方各有所长,甚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两类企业正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一边疲于应付假货危机,无论是《福布斯》的指责,还是国内抽查,电商正品比例极为有限,信誉危机缠身,堪称“伪中国造”。另一边依靠优质产品在全球塑造口碑,甚至赢得苛刻的欧洲人的信赖,比如,中国高铁走向欧洲,格力首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英国RAC制冷行业大奖,等等。
“伪中国造”就是在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产品上贴上“中国造”的标签,这在中国制造业格局上也曾频频上演,各方激烈竞争,价格战、营销战,层出不穷,一味追求利润,追求体量,开疆扩土。经过几年血战,曾经的“名牌”一个一个被淘汰了,只有少数企业成为“幸存者”和“佼佼者”。事实上,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胜在以技术创新、优质产品为追求的发展路径。
表面看,以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属于并不直接从事生产的流通帝国,而华为、格力等是以创新技术著称的制造业领军企业,但是,背后则更多体现的是双方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理念的迥异。电商假货的源头是买家逐利与电商“合谋”的结果。粗放型的扩张,追求超大体量,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的首要诉求。产品同质竞争激烈,线上监管缺失,阿里系内腐败,等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如今阿里背后的“伪中国造”现象。
当前,我们甚至看到一种更为危险的倾向,由于部分电商凝聚了超规模的假货企业,即使消费者受损,监管也往往无的放矢。不单是法不责众,如果电商平台不配合,监管已经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受损的还是消费者。不仅如此,以大体量、超规模存在的电商,正在深刻嵌入并重塑着中国企业品性。电商的贴牌假货富裕了数以万计的卖家和生产企业,如果电商一味有意无意刺激低端投机型企业的成长,那么,近年来中国从粗放到集约式转变的努力,恐怕将会前功尽弃。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拉锯。一方面,存在大量的低端产能,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急需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消化。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高品质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水平,又是大势所趋。转型必然伴随取舍之痛,中国经济更需要的是壮士断腕后的前行。如果电商平台为了自身利益,一味迎合贴牌假货,对中国经济转型未必有利。今天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
依靠技术走向高精尖,看似失一时之利,收获的却是更持久动力。以格力为例,虽然董明珠的很多做法并未被公众所理解,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格力一年一个台阶,凭借过硬的技术,格力产品还应用于核电与航空等要求严苛的领域。
当前,借势“互联网+”,创业潮四起,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的同时,也有不少创业者狼狈破产甚至跑路。中国转型和产业升级更需要那些踏踏实实,依托技术不断向前的企业,而不是只懂得套取政策红利的企业。
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理论上被淘宝店家所欺骗,而实际上更多的人则是纵容,以一种廉价的方式消费着更高价位的产品,使更多廉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我们的国家。就消费者而言,选择消费正品,抵制假冒伪劣才能让消费市场更加健康、安全;就商家而言,假冒伪劣不是长久之计,诚信经营才是王道;就国家而言,“伪中国造”是“祸国殃民”的毒瘤,它抹黑中国造,葬送中国造的诚信和信誉,必须割除,“中国质量万里行”可以在线下实行,同样也可以在线上开展,不能再让“中国制造”的名誉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