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们不一样,后来我们都一样。
同事颖姐把刚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送到了国外,初为人母的我很不解:
这么小小年纪的女孩,
只身一人出国,
颖姐真的舍得吗?
颖姐说,当年她大学想要学习播音主持,而父母和班主任联手扼杀了她的兴趣,甚至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
毕业后,她又被逼婚催育,接受着大众认为'正确的'、'应该的'普世人生。
所以,当女儿还在襁褓时,她就暗自告诉自己:
要不停奋斗,
要给孩子争取我这辈子没有的东西,
让她接受最人性的教育,
让她从小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
做一个真诚、快乐、顺应自己内心的人。
'我希望她将来不管是喜欢小鲜肉还是高晓松,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大众的审美;
我希望她将来不管是喜欢车厘子还是大白梨,完全是因为自己更爱吃哪个,而不是因为哪个更贵!'
因为自己曾经被规划和改写了人生,所以颖姐从小就格外注意女儿的教育。
开放式的教育和朋友式的沟通,让她的女儿从小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才情。
然而,渐渐到了入学年龄,颖姐发现,一己之力很难与社会大环境相抗衡:
女儿一上学,就被要求背诵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卷上的考题,标准答案错一个字都不给分;
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接踵而来,应接不暇......
颖姐曾经一样一样为女儿披荆斩棘避开的'枷锁',因为大环境不得不一件一件的穿回去!
直到有一年教师节,她为女儿的班主任例行准备了自制的贺卡。
女儿嫌弃的说别的同学都送老师购物卡和现金红包时,颖姐表面波澜不惊,心里却荡起涟漪。
正是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让颖姐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在与女儿沟通并得到女儿的首肯后,她把朝夕相处的女儿送到了万里之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把孩子送出去?
因为我们从小没有自我。
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限量版人生!
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都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努力迎合父母、朋友、大众的价值观。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
都把人生过成了'标准答案'。
这让我想到近来很火的一个词——'标配人生'。
多少岁之前,应该买房买车;
多少岁之前,应该结婚生子;
多少岁之前,应该当上主管,提前退休财务自由;
…………
仿佛套用了这个模具,即使不是人生赢家,也至少标准圆满。
为了过上这样的“标配”生活,
很多人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
一旦规定时间完不成目标,达不到'标配',我们就会被逼婚、被催育、被挑剔、被干涉、被左右......
父母、同学、朋友都在用'标配'来绑定和衡量自己,
为了迫切成为大家眼里的'标准件',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曾经最不喜欢的样子。
我的一个读者小白,28岁。
她说当她看见同学和同事们都纷纷结婚晒娃,而她还孑然一身时,她感到无比的挫败和压力,焦虑到失眠。
每到休息日,相亲是她唯一的“娱乐活动”,平日里也不错过任何可以和单身男士交往的机会,“恨嫁”两个字写满了她紧锁的眉头。
因为她妈妈时常教育她:
作为一个女人,
就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