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和问题的思考,从风电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处于调整期的我国风电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0 引言
经过连续5 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 年底,全国总装机容量突破62000MW,已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1]与此同时,风电发展繁荣背后的一些如“并网难”[2]、“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风电场建设实践经验的梳理,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和问题进行了总结,从风电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1 风电场规划选址应注重系统性
对于风电场规划选址,建设单位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规划选址确定后的机位不能轻易调整,因为如果调整了,对发电量有较大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现场施工遇到阻力无法进行(如遇到征地问题)时,规划选址确定的机位可以调整,调整后的机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这两种观点其实反映了前期规划选址与后期建设施工之间的矛盾。
风电场规划选址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一般先期进行的规划选址,并不考虑后期征地和施工因素等情况,而是以发电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再完美的规划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是不科学的。对于风电建设中比较常见的征地问题、地质条件不良问题、或是山地风场中常遇的单台或少数几台风电机组道路投资巨大的问题,如果还是坚持机位不能调整,那就很可能出现工程无法进行或是单台或少数几台风电机组土建投资过大、风电场整体效益降低的结果。反之,由于各种原因,机位确实需要调整时,如果仅仅按照怎么有利于施工就怎么调整,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规划选址的影响因素很多,风电机组位置的选择关系到风能利用率,如果不注重选址的系统性,极易出现一台风电机组影响整片区域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效益。
合理的风电场规划选址应是在考虑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系统分析风能资源、发电量、环评要求、征占地、工程地质、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找到效益和成本的最优平衡点,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当施工过程中确实需要调整机位时,应持谨慎调整的态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多个机位调整方案,重新进行选址分析,综合评估发电效益和建设成本,从中找到一个既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又能达到最大综合效益的方案。
2 风电场道路设计应尽可能优化
随着三北平原地区风电建设逐渐进入尾声,陆上风电开发区域逐渐集中到山区。对于山地风场而言,风电场道路的修建难度和投资比重较大,应尽可能的对路线和断面设计进行优化。
风场道路主要用于满足施工期材料和设备的运输以及运行期运维车辆的交通需求。鉴于风场施工期历时较短、运行期交通流量不大的特点,一般风场道路的路面等级、宽度、转弯半径等仅需满足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即可。
场内道路设计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