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谈技术 >其他部件 > 风电机组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风电机组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2012-08-17 来源:《风能》 浏览数:834

  从风电的发展历史看,风电机组的结构安全性主要是从风工程和机械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通常的风电机组设计标准中对风荷载和机械强度的规定较详细,而对抗震设计则规定很少。如IEC61400-1 规定风电机组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力从上到下为均匀分布,底部剪力计算则是假定将塔架的质量取一半,与叶轮、机舱一起集中到塔架顶部,建立单自由度模型,然后运用地震工程中常用的设计反应谱来计算塔架底部的剪力。这种模型从建筑结构抗震的观点看,是不够准确的,它无法反映风电机组各部分质量、刚度分布对地震响应的影响。GL Wind 2003 建议采用风力发电机组所在地的抗震规范,在当地缺乏相应规范的情况下,可以基于欧洲Eurocode 8(陆地)或者美国石油学会API(近海)进行抗震计算。
  如果直接采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标准,原则上是可行的。在结构抗震设计标准中(如Eurocode 8),通常运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这种方法是将结构简化成多质点组成的“糖葫芦串”模型,通过多模态叠加的方式计算结构的地震力。典型的国际规范有Uniform Building Code,国内则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这种方法应用到风电机组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它无法考虑叶轮的分布质量,因为该方法是将叶轮简化成一个质点加到机舱上;二是它不能计算叶轮旋转时的地震响应。

  为解决这两个困难,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风能研究组根据日本的典型风电机组参数,建立了包括叶片、机舱和塔架的风电机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其地震响应。对风电机组在静止状态下,结合建筑抗震规范中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和地震剪力分布概念,提出了修正后的底部剪力和剪力分布计算公式;对风电机组在运转状态下,计算其空气阻尼,并与结构阻尼相加,再根据设计反应谱求得机组的地震响应。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风力发电设备支持物构造设计指针·同解说》中。
  原则上讲,《风力发电设备支持物构造设计指针·同解说》已经建立了风电机组抗震设计的一般方法,世界各地都可以参照采用。但这一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数值计算选用的实际风电机组原型数量有限,只有6 台(三菱重工风电机组),导致其计算结果可能仅仅适用于日本的风电机组,而不能涵盖欧洲、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情况;二是该标准的限定对象是塔架,未考虑叶片的抗震设计;三是在风荷载与地震荷载的组合上,只考虑了均一风速和地震在同一直线叠加的情况,没有包括风速沿叶轮高度的分布以及风向与地震不同向的情况。虽然初步的数值计算表明,风与地震同向是最危险的工况,但由于风电机组原型数量的不足,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验证;四是风电机在受到地震激励而产生剧烈振动,可能触发停机操作,这一工况也未在《风力发电设备支持物构造设计指针·同解说》中反映。

  3 研究建议
  中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 年汶川大地震都导致大量的建筑物破坏倒塌,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自唐山大地震后,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历经修订,已经相对完善。同时,在构筑物如电塔、烟囱、灯塔等抗震方面,基本上袭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计方法基本成熟。但风电机组的抗震设计,则是个空白。中国的《风力机械标准汇编》,主要沿用IEC61400-1,指出需要考虑地震力,但缺少具体计算方法。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现代的风力发电最早是从欧洲发展起来的,而欧洲是地震发生比较少的地区,地震力不是控制荷载;二是风电机组一般是作为大型机械,主要考虑风荷载和机械强度设计,对地震的关注不够。但是如引言所述,风电机组作为一个纤细且头重脚轻的建筑物,其抗震性能是值得研究的。特别是中国在地震高烈度区如北京、广东南澳等地都建立了风电场,必须对这些地区的风电机组作抗震安全性的审查。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滩涂、软土地基上风电机组基础选型与设计
阅读下文 >> 风电机组传动链疲劳分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eastwp.net/tech/show.php?itemid=13673&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