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分别制造75米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叶片的目的为对比试验外,中复连众对该叶片的制造过程本身就是获益匪浅的,在制造能力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
“除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外,75米叶片的研制也提高了中复连众的制造能力。”乔光辉对记者说。
75米叶片的制造过程,与常规风电叶片并没有本质差别。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第一步是制作玻璃纤维或碳纤维主梁预制件,然后是在模具上根据工艺要求一层层的铺设玻璃纤维织物等,进行真空注胶,固化后安装筋板、合模。
在这个过程中,75米碳纤维叶片与常规叶片略微不同的步骤体现在几个细节上。首先是碳纤维主梁的制造,其次是加热方式不同,此外是需要更多人员参与。
记者对两只预制生产的碳纤维主梁观察发现,其两边较为轻薄,中间明显增厚,制造该主梁的模具就放在预制件的旁边,为玻璃纤维材质。据任根群介绍,整个碳纤维主梁浑然一体,是通过数十层碳纤维织物铺出来的,每层织物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乃至长度都不一样。根据受力点不同,设计要求最长的一层织物长近73米,短的也在50米以上。
据介绍,75米碳纤维叶片的模具在几年前就已经制造完成,但当时是按照预浸料工艺的要求制造的,在确定使用真空灌注工艺后,技术人员对该模具的加热方式和设备进行了改进。同时,中复连众使用班组作业的方式提高了作业效率,生产该叶片仅比生产常规叶片增加10位工人。根据目前的产能,中复连众制造一支75米叶片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如果遇到时间有限的大批量订单,其制造效率主要会被限制在只有一套模具上,需要再增加模具数量。
“它对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更高,使得工人技术能力也有提高。在该叶片上使用的一些改进,小叶型也能够用上。”任根群说。
另外,该叶片也考验着中复连众的生产空间和运输能力,在这两个方面,其连云港叶片工厂发挥了重要优势。
据记者观察,由于还未喷刷涂料,已经生产出来的75米叶片无法放在连云港叶片工厂的空地上,而是架在车间里。这样一个长120米、宽30米的车间,也只能放下一套模具和一只叶片。中复连众连云港叶片工厂占地达688亩,仅此类大小的车间就有数十个,虽然隐性的生产和存放成本颇高,但对于该工厂来说,生产和存放大量的75米叶片,也并非难事。
此外,由于该基地临近港口便于海运,3.6兆瓦和5兆瓦叶片也在此处生产。虽然75米叶片比62米叶片长出不少,但经过测算,由于叶片所占的宽度还在可承受范围,未来该叶片的运输仍将采用与62米叶片相同的方式。
“陆上运输车为特种车辆,前后分为两节,中间有杆子相连。虽然从这里到港口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但运75米叶片是一个很费劲的工作,需要专门的一个团队去指挥,昨天我们刚运走一只62米叶片。”任根群说。
中复连众75米叶片的下线,为国产碳纤维叶片与玻璃纤维叶片之间的对比提供了有益尝试,为大叶片选材、碳纤维叶片的产业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正是在此同时,中复连众的科研水平和制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据了解,中复连众正在建设10兆瓦风电叶片试验台,以形成对“超长”叶片进行测试的能力。不久的将来,这里或将迎来比75米更长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