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最近在能源圈“很热”,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传统的能源行业似乎迎来了一股革新的思潮。也因为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开辟一条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新路,而这条路的前景究竟如何?更是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多类型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的高度整合”“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内容也找不出原则性的不同”“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各种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理解和解读纷纷出现,人们对此莫衷一是。
能源互联网概念诞生于十年前
4月22~24日,北京香山脚下,多位两院院士及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一场以能源互联网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各方就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和架构、能源互联网的运营机制与市场模式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对于能源互联网最高层次的一次研讨会议。
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究竟是何时产生的?长期从事信息与能源电力技术学科交叉研究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军威认为,2004年英国 《经济学人》杂志刊发了一篇名为《buildingtheenergyinternet》的文章,是目前最早正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文献。
2008年,美国著名记者、三度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专著《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专门就能源互联网进行了介绍,这也是经济学层面对能源互联网的最初探索。
技术层面的探索大约也产生于2008 年左右,随着德国提出E—ENERGY计划,投资约1.4亿欧元,充分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解决未来分布式能源供应为主的电力系统面临的新问题,以求从配网到循环电网打造一个全新的能源互联网。
2009年,在美国迪比克市,IBM与政府开始建设首个拥有智能能源网的智慧城市,以求打造连接城市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
而能源互联网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可能更多是因为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文中畅想了“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
随着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一概念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