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速项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复杂地形项目,一类是简单地形项目。简单地形的项目问题不大,风速低湍流低,基本还可以像三北一样闭着眼睛选机位。
但对复杂地形项目,微观选址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就是评估设计湍流强度。
设计湍流强度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
1、风场范围内地形地貌变化;
2、目标点位(包括风机和测风塔)附近的地形地貌变化;
3、风机间距的影响。
第1个方面好理解,有过选址经验的同行都知道,站在风场制高点,风机排布大致如何基本有谱,剩下的工作就是逐点核实,并利用软件进行验证计算。
到第2个问题,就有了难度,测风塔实测的环境湍流强度有没有代表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环境湍流强度?
到了第3个问题,几乎就已经无解了。首先要保证测风塔实测的环境湍流强度具有代表性,然后再用合理的算法/软件计算到每个机位。IEC 61400-1 3rd的附录D给出了设计湍流强度(有效湍流强度)的计算方法,但其中并未给出如何考虑地形影响,说到底就是并不能保证适用于复杂地形(参见《微观选址软件算湍流,哪个更可信?》)。
看到这里,大概有人会想,是不是可以通过CFD的算法计算湍流分布云图,再用测风塔进行修正呢?理论上可行,但光是考虑热稳定度一项,现在也是一个不可能任务,而热稳定度对湍流强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见《从冬季空气污染到风切变》)。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个人觉得还是应该针对复杂地形风电项目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制定出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测风塔选址规范和设计湍流计算方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只讨论低风速风电的年平均风速和发电量标准,无异于舍本逐末。
而在这之前,只能是根据现有资料和算法,进行逐个机位的充分分析,尽量降低风险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