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深;风-波浪;海上风机;载荷
0 目的意义
海上风电场原则上应建立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 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 公里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 米的近海海域。我国近海风能资源十分丰富,10—30m 水深的风能资源约在1 到4.9 亿千瓦之间,应用前景广阔。
海上风电机组除风作用之外,还受到波浪、海流、水位、海冰、海生物等海洋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来说,风速越大,波高、周期和波速随之增大,水位则会使波高受到深度限制,进而影响波浪载荷;海流也仅随着水深而变化。由此可见,水深作为海上风电机组的标志和先决条件,对其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近几年,我国拟开工的近海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渤海、黄海以及东海海域,平均水深在5—30m 之间。因此,探索不同水深对机组载荷的变化影响规律,不仅对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和研发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为今后更深海域的风电场开发提供借鉴[1]。
1 海洋条件
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从我国海区来看,渤海风浪浪高最小,黄海的比渤海略大,东海的大于黄海,南海风浪最大。就季节而言,秋季风浪波高最大,其次是冬季,夏季的居第三,春季的最小。风浪的周期与波高是匹配的,两者呈正比关系。涌浪季节变化和海区特点和风浪分布趋势相同,总体上讲,涌浪波高和周期,比风浪的要大,但在沿岸海域和封闭性较强的海域,这种差异较小[1]。
设计海况一般用波谱Sη、有义波高HS、谱峰周期TP和平均波向θwm来描述,海浪谱通常采用单一方向传播的长峰波谱,主要包括Pierson-Moskowitz(简称P-M 谱),Bretschneider 双参数谱,Jonswap 谱[2];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中,根据平均风速(V)、有义波高(HS)、谱峰周期(TP)的长期联合概率分布来考虑风况和波浪的相互关系。上述参数的联合概率分布受到安装场地条件(如风区、水深、海底地形等)的影响。
1.2 海流
理论上海流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变化,但一般认为海流是定常速度和方向的水平均匀流场,仅随着深度而变化。海流速度应考虑下列成分[2]:
潮汐、风暴潮和大气压力变化等引起的次表层流;
风生近表层流;
近岸波浪生成的与海岸平行的表层流。
1.2.1 次表层流
次表层流分布可用水深d 的下列公式表示:
重现期为1 年和50 年的海表层流速USS (0)的值,可通过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场地的适当测量分析来确定。通常可假设次表层流与波向一致。
1.2.2 风生近表层流
风生流可用速度UW(z)的线性分布来表示,该速度从海表层的UW(0)减少到静水位以下20m 深处的计算公式为:
在水深少于20m 的场地,海底的风生流速为非零。
1.2.3 海表层风生流
海表层风生流速度可假定与风向一致,并可按下式估算:
2 仿真模型建立
综合考虑5MW 样机如东现场的风、波浪、海流等实际数据,采用多体支撑结构,将上部风电机组模型和下部支撑结构模型整合到一起进行仿真分析。根据施工地质条件绘制土壤刚度P-Y 曲线[3],建立整体模型如下图:
根据GL2012 海上风电规范[5],在GH-blade 中按照公式(2)、(3)计算,有义波高(HS)5.6m,谱峰周期(TP)10.6s。将生成的空气动力载荷
和波浪载荷加载到整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考虑到风速、水深与波浪等之间的关系,这里风速取切出风速25m/s。对于疲劳分析,风速生成采用NTM 正常湍流模型,极限则采用ETM 极端湍流模型,水深在0-30m 之间,每间隔5m 进行仿真。
4 仿真数据对比及结果分析
经过计算,以海平面水深高度的载荷值作为参考,得到0-30m 水深范围内风电机组各零部件主导方向疲劳、极限载荷比值变化关系见图4、图5。可以看出,除塔基载荷随水深增加而显著增加外,塔架顶部各零部件疲劳载荷变化不明显,均在2%左右。就极限载荷而言,10m水深处塔架顶部各零部件的载荷增幅在5%左右,随后增幅逐渐减小,30m 水深时增幅基本接近零。塔基载荷总体趋势随水深增加而增加。
5 结论
以5MW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应用专业计算软件GHblade,考虑风、海浪、海流等环境条件,建立了近海风力发电机组性能仿真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1)不同水深条件下,风、浪和海流的相互耦合作用,整机载荷变化在2%左右,在设计余量范围内,机组零部件安全可以保证。塔基载荷变化基本都超过5%,需要根据安装地条件,进行重新设计。
2)随着水深的变化,波浪、海流在深度上的影响按一定规律衰减。
3)水深10m 时,对整机零部件的极限、疲劳载荷影响最大,在5%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