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与跨国企业CEO张北论坛上,中国电科院新能源所所长王胜伟和IBM大中华区能源与公用事业的孙福杰博士分别提到了一个文字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投资建设的风电发电基地应该叫做风电厂还是风电场。
这个看似不重要的字眼纷争,实际上关系到的是一种认识观念和产业模式。
这个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国外,最初,国外将风电发电基地称为WindFarm,具体的定义也非常简单,就是“一群风机”。由于Fram含有“农场”之意,因此被翻译为风电场。
孙福杰博士带来的幻灯片中,则将风电发电基地的英文名称改为了WindPlant,Plant的主要含义中有一条是“工厂、车间”。而“WindPlant”和“WindPowerPlant”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国外风电领域。他认为,通过目前IBM以及行业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风电厂这个词更能体现现代风电发展的实质。
风电场一词难免让人想起具有异国风情的丹麦风车。事实上,风车在欧洲诞生于12世纪末。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技术是由参加了十字军东征的士兵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带回来的,这种风车长期被应用于磨碎谷物,确实非常契合“农场”的含义。
早起的风力发电由于技术不成熟,单台风车发电量有限,且难以规模利用,始终给人一种单兵作战的感觉,似乎一点没有工业文明的企业,真的像是古老的手工磨坊的传承。被理解为风电场确实恰如其分。
王胜伟指出,现代风机早已实现了机器间的联网,并在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高科技工业的特点。风力发电技术完全是一门独立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业技术,不应该再被简单定义为“一群风机”。
从风电场到风电厂,只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这标志着风电行业已经告别了初级起步阶段,最初的工作原理已经发展成熟,目前人们则主要致力于提高风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能上,这已经是严格的工业领域范畴。
还有一个标志是主要依靠的因素。早起的风电技术是靠天吃饭,风机要有风才能动,人们无法预期能从中提取多少风能,又有多少风能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甚至随时都有停转的可能。但现在的风机发展,已经转变为靠技术谋发展。风级不是很高的微风也能够利用;高层、中层、底层风可以分情况进行利用;风能的利用率愈趋稳定……这些特点无一例外地表明,风不再只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天气,而成为一种可以被充分利用的能源。
风车的技术最初确实来源于农业生产用的风车。这一字之变,似乎也在提醒人们,去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来改造传统农业,或者从传统农业中汲取可利用的点子或基础技能,将其转化为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新技术。